发展村集体经济 贷款170万元建厂
“还不起我来还”
1978年,这个机会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南国,惊醒寻找机遇中的南岭村。1979年,时任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学习“外引内联”经验,率先在第一生产队引进了打麻将哪个软件好用_电子游戏APP下载-官网平台: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
为了开发经济特区,政府征地开展基建工作。1982年,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第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款。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款,瞬间成为村民的“希望”,他们都想把钱分了改善生活。张伟基说:“如果分钱,按照劳动力分,我家能拿到不少钱。但这钱分完了,对村里没有好处。从长远来看,把钱用于全村发展,以后能分到很多倍。”带着这样的想法,张伟基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
逐一做通工作后,这笔补偿款被用于第一生产队厂房建设,并引进港资兴办了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成为南岭村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43万元补偿款”的故事在南岭村家喻户晓,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有关村史的经典故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拉开了集体经济的大幕。
1983年,布吉公社改为布吉镇,南岭村四个生产队合并成立村委会,张伟基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张伟基承诺一定让村民吃饱饭、住新房、有钱花、健康长寿。
“那时为了引进外资,老书记每天带着村民去招商点新安酒店等候港商,只要一有人来,就拉着他们到村里考察,风雨无阻。”南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张育彪谈起这段往事,直言真地很艰难,“那时候基本都是来看看就走了。”为了吸引港商,张伟基决定从环境入手,摘掉“鸭屎围”标签,组织成立村里第一支清洁队,花了一年时间整治村容村貌。
环境改善了,但标准的厂房和相关配套设施怎么办?当时,南岭村破旧的基础设施和厂房数量的缺少,让前来“踩点”的外商连连摇头。张伟基为了留住这些外商,经过一番计算后,打算向银行贷款170万元修建厂房。党支部干部会议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担心万一建厂失败,这170万元怎么还?张伟基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最终用“还不起我来还”的大胆承诺,热火朝天地开干了。几栋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吸引了一批批企业进厂投资。
就这样,南岭村进入高效益、高发展阶段。
1984年,南岭村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村民在村里工作领工资;1986年,办南岭医院;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体分红超1万元;1992年,建成4个工业区,引进十多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全村净资产已达35亿元!
上图:改革开放初期,正在建设中的南岭村(摄于1983年);下图:初沐改革开放春风的南岭村,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