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羌寨距离理县城区40公里,汶川城区16公里,成都139公里,是国家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九黄线旅游圈的重要景区。李仁奇 摄
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调"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李仁奇 摄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李仁奇 摄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李仁奇 摄
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李仁奇 摄
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到现在已集2000多年的历史于一身。李仁奇 摄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李仁奇 摄
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李仁奇 摄
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李仁奇 摄
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李仁奇 摄
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李仁奇 摄
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李仁奇 摄
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李仁奇 摄
将高大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这个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显示了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李仁奇 摄
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目前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碉楼分为9层,高30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李仁奇 摄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李仁奇 摄
桃坪羌寨似乎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祷门前穿著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古称“黑猫寨”,修建于唐代以后。是当地一支羌族小部落为抵御土番侵扰建起来的“邛笼”(石砌碉楼)。古寨中现在留存高高矗立的十一座羌碉,保持着当年风烟滚滚的御敌气势。李仁奇 摄
十多位非遗保护专家和文化学者在这里考察。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摄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摄
作者